成都商報記者:王圣
攝影記者:張士博
成都要形成一個怎樣的創業環境?成都“創業天府”行動啟動儀式上的一句話,做出了這樣的解釋:即使我們的創業者流落街頭,也不愿離開這個城市,即使身無分文,也要堅守在成都;大家寧肯在這里“蓉漂”,也不愿意離開成都,尋找創業機會。
在成都,現在就有這么一群人,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,關注不同的領域,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:蓉漂。他們為什么要“蓉漂”?我們為您帶來其中三個人的故事,也許能夠看出一點端倪。
上世紀末開始,北京出現一群人
即使流落街頭,也不愿離開這個城市
即使身無分文,也要堅守在這個城市
他們被叫做“北漂”
而成都,現在也有這么一群人
堅守只因為,這個城市有機會,有希望
他的路
開發“移動BBS”
智能匹配社交功能
代表人物
周鵬
東北“蓉漂”
曾留學法國6年半,后在北京政府部門工作半年后辭職來蓉
漂泊指數
如果初看面相,周鵬不像是1988年出生的人。他說,專門留了胡子,就是讓自己顯得老成點。周鵬和老崔來成都的時間差不多,是在2011年底。但是,如果說老崔是“三年磨一劍”,周鵬則是一波三折。
周鵬是遼寧本溪人,母親是計算機工程師,父親是商人。較為優越的家庭條件,使得他讀完高二就到了法國留學,學了商科。期間,迷上了葡萄酒和信息技術,留學加上工作,共在法國待了6年半。回國后,去了北京,在政府部門工作半年就辭了職。用他的話說,自己是為創業而生的。
他把創業的根據地,選在了成都。“因為成都有機會。”周鵬說。
他到成都的工作,就是組建一家葡萄酒貿易公司。一個人開始,分別雇了一個財務和人事,在租住的房子里辦公,公司的框架漸漸搭建起來。不久,公司取得300萬元的股權融資,周鵬只占10%的期權。
當時的周鵬沒有意識到,僅有10%期權,卻成為自己的“命門”。第一個年度,公司實現850萬元的總銷售額,公司主打進口的商業模式,也得到認可。但是,不久后,公司人員和商業模式發生變化,而周鵬在董事會根本說不上話。逐漸邊緣的他,進入一家從事葡萄酒服務的外企工作,享受著穩定而不菲的待遇。
但是,“不安分”的他,在去年5月再度跳槽,受邀進入一家做海外高端旅游的創業期公司。但是,僅僅3個月后,這家公司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。原準備大展拳腳的周鵬,再度受挫。“跳槽太快了,把腳跳折了。”周鵬不時聽到這樣的質疑。
2014年的9月至12月,是周鵬最煎熬的日子。“閉關”般的他,獨自思考著去路。三個月的蟄伏,讓他再一次找到創業的興奮點。這次,他選擇了進入移動互聯網。
昨日,在向記者介紹被其命名為“智圈”的這款產品時,周鵬興奮地滔滔不絕。在他和投資顧問、創夢會創始人陳治宇看來,這款核心功能為“移動式基于地理位置的BBS”、“智能匹配社交功能”的產品,大有前景。而周鵬的長遠規劃,是在“現實虛擬化”領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目前,“智圈”正在緊張研發之中。春節期間,周鵬和他的團隊還準備加班。“互聯網只有第一,沒有第二。”周鵬深知,現在正是“搶時間”的時候
他的路
為企業建網站
免費中找商機
代表人物
新疆“蓉漂”
龍兵
帶著一臺筆記本電腦,以及借來的1400元錢來到成都
漂泊指數
龍兵即將“三十而立”。但是,他還是更愿意別人叫他“小兵”。他的創業項目,就叫“小兵免費建站系統”。
“小兵”的偶像是張朝陽。后者名聲大噪的時候,小兵還在讀初中。于是,讀高中的時候,小兵就四處宣稱,自己要創業。在新疆讀大學的時候,論壇還很流行,他就創辦了個本地大學生門戶網站。網站做起來了,但一直不賺錢。甚至要勻出生活費來交服務器的費用。堅持了7年,只能作罷。
“牛皮吹大了。”小兵有些沮喪。
2012年,鐵皮人科技獲得聯想之星和清科創投350萬元天使投資,在創業圈子里引起不小的轟動。就連創業圈的重量級導師牛文文都說,成都向來是移動互聯網的重鎮,在做移動互聯網創業和投資的人,如果不來成都一定是殘缺的。而大批從成都萌發、成長的移動互聯網創業企業,更是讓在新疆兼職創業的小兵動心。這一年,小兵放棄并不容易謀來的工作,帶著一臺筆記本電腦,以及朋友處借來的1400元錢,來到成都。他還惦記著當年吹過的牛皮。
小兵在成都的創業故事是從“睡合伙人”開始的。看似調侃,卻是實情。小兵與朋友曹洋在蘇坡立交附近合租了個500元/月的單間,兩個小伙子“同床共枕”了一年多時間。期間,曹洋成了小兵的合伙人。
一開始,想法并不成熟,也沒有辦公場地,小兵只得去蹭朋友的。一邊替朋友的創業項目出力,一邊搞自己的項目。“不要工資,但求有個地盤”。那時候,每天上班要趕起碼一個半小時的公交車,中途還要轉兩次車。大半年后,“小兵免費建站系統”終于有了較為成型的思路。通過免費為中小企業建設網站,吸引用戶進入小兵的平臺,繼而推廣平臺上整合的各類企業互聯網服務資源。類似于一個企業互聯網服務的代理商。
2013年底,憑著項目的商業計劃書和產品演示,龍兵和曹洋得以入駐天府新谷移動互聯網創業苗圃。在創業苗圃,工位免費,會議室免費,也不用考慮水電費。甚至,連創業政策和尋求投資也不必自己太過費心,管理方專門有人負責這些事。龍兵鉚足了勁,打造自己的產品。近期,小兵正在與一些投資人接洽,有望獲得首筆天使投資。雖然產品尚在完善之中,但已經有50多家企業在使用其服務。
他的路
開發駕培系統
一人一車一學員
代表人物
韓國“蓉漂”
崔政鋒
在延邊讀大學,在江蘇參加工作,期間又到韓國留學兩年
漂泊指數
韓國人崔政鋒今年39歲,來成都“漂”了3年多了。他說得一口流暢的普通話,偶爾還能用上幾個“巴適”之類的四川話詞兒。
雖然是韓國國籍,但老崔還是習慣稱中國為“國內”。老崔說,自己實際上就是在國內長大的。他在延邊讀大學,在江蘇參加工作,期間又到韓國留學兩年。畢業后,老崔打算干點“既能創造物質價值、又能滿足精神需求”的工作。為此,他在東北辦了三四年的教育雜志,后來轉為開發“校校通”之類的軟件,還經歷了涉足國際網絡電話的受挫。
直到2007年,老崔的事業才算是走向平穩,在江蘇鹽城經營一家公司,為汽車廠商做智能管理方面的配套服務。期間,長三角的駕駛培訓改革試點中,老崔又接觸到了駕培。這一次,老崔決心在駕培信息化領域做出點東西。
2011年下半年,老崔做出了一個有些“沖動”的決定:他孤身一人來到成都,重新開始創業。舍棄長三角,走到大西南,在朋友們看來,這個決定實在難以理解。但老崔心里有底。“我做了充分的調研,成都的駕培行業還有很大提升空間,而成都創業環境良好,而且輻射大西南,如果能在成都生根發芽,其他地方問題應該不大。”
轉行做駕培系統開發,一切幾乎都是從零開始。從駕培管理系統、招生系統、運行系統和場地系統,他開始自主開發全套系統。而新系統的最大亮點,就是一人一車一學員,并練車一次交費一次。而依托于教練和學員各自的移動端采集的數據,系統實現向學員智能推薦培訓項目。
“這三年,算是臥薪嘗膽的三年。”老崔說,一開始,公司在他租住的藍天小區里辦公,生活、辦公都在一起。后來,他委托中介找辦公場地,幾番比較后,覺得寫字樓都太貴,索性將中介公司空著的一間辦公室租了下來。“前些年的積蓄,加上鹽城那家公司的利潤,幾乎都投了進來。”三年的“臥薪嘗膽”,換來的是即將收獲的成果。目前,老崔已經完成系統的開發,并于兩個月前開始與成都的駕校接觸,進行推廣。除了一家已經簽訂合作協議外,還與10多家駕校初步達成意向。同時,公司也于2014年12月從中介公司的那間辦公室退出,搬進了環球中心的寫字樓。